1月20日,由国家广电总局网络视听节目管理司指导,北京市广播电视局策划,优酷出品,优酷人文承制,茅台1935独家冠名的网络视听节目《闪耀吧!大运河》第五期播出。“走运团”一路北上,来到了“南船北马交汇之地”江苏淮安,以“吃”分组,开启运河枢纽之城的探索旅程。淮安何以成为贯通大运河南北的中心枢纽?这里的美食、建筑、文化又会有怎样的不同?一起乘着船、驾着车,来淮安揭晓答案!
南船北马:运河通衢绘就文化交融长卷
走运之旅的第五站来到了淮安,段志强从高邮坐船而来,“走运团”其余五人阎鹤祥、张佳晶、文少卿、上官喜爱,和新成员——脱口秀演员呼兰率先集结淮安。嘉宾们以选择早餐「吃得好」还是「吃得饱」分成两组,在横跨南北的同时,领略淮安的精致开放和专注坚韧。
淮安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古淮河与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南船北马,舍舟登陆”,描述的便是这里。特殊的地理位置使淮安承担了南北交通的主力任务,不同地区的人在这里汇集,带来了文化的交融,造就了淮安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阎鹤祥、文少卿、呼兰组成「吃得好」小组,从清江浦码头出发,乘船来到河下古镇,品尝当年乾隆皇帝南巡时吃过的文楼美食。用甲鱼裙边肉作馅的甲鱼包、鲜美滋滑的蟹黄灌汤包,尽显淮安“顺时而食”的精致饮食之道。三位嘉宾还遇到了一个“百年难题”——“小大姐上河下坐北朝南吃东西”后半句怎么写?面对这句难倒了乾隆一众大臣的对联,他们能否顺利对出下联,获得免单?另一边,「吃得饱」小组的两位成员张佳晶和上官喜爱坐车前往南门小吃街。在这个一下车就闻到胡椒味的早市上,饱尝葱花烧饼、牛肉包、冰糖葫芦等北方风味。
一顿早餐让两个小组鲜明地感受到了淮安舌尖上的南北交融,正如张佳晶说的,“大运河将横向分层的华夏文明纵向切片,互相影响”。除了美食,习俗、宗教等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在淮安进行着南北的碰撞与融合。黄淮运交汇处的清口供奉海神妈祖,清江浦大闸口亦能“五教汇聚”,淮安在多元文化的交融中相生相息,城市气质也变得开放包容。在赛珍珠声音博物馆,阎鹤祥、文少卿、呼兰以声音为引,聆听一位美国人在中国生活的故事。运河带来的经济、商业、生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碰撞与融合,让不同种族的人在这里落地生根,成长为“运河的儿女”,世世代代的人们在运河边繁衍生息,演化出了大运河的独特的包容性文化。
大运河的心脏:水脉中流淌着人与水的千年故事
隋炀帝时期,大运河从河南洛阳起航东连淮河,开启水运的黄金时代。随着元明清三代的整治改造,南北走向的京杭大运河在淮安与淮河、黄河交汇,“南船北马交汇之地”的淮安成为了名副其实的漕运枢纽,大运河的心脏。这里不仅曾是漕运总督、河道总督驻节之地,古代的漕运咽喉,也因为洪泽湖大堤,成为了大运河沿用时间最长的一段河道。
特殊的地理位置给淮安带来的不仅仅是“枢纽”“咽喉”的重要地位,更是汹涌的巨浪和如山的责任。洪泽湖大堤加高的痕迹是怎样的?这里为什么叫高家堰?段志强、张佳晶和上官喜爱带着这些疑问前往洪泽湖大堤,在洪泽湖博物馆原馆长裴安年老师的带领下细看“石工墙”工艺、聆听洪泽湖“弯曲”背后“人定胜天”的历史故事。历史上的淮安,有着清江大闸的惊天水差、洪泽湖的利剑高悬,几代人几十年的奋斗换来了如今这里的风平浪静。石工墙护卫着世世代代的下河人民,林则徐戴孝接旨抢修大堤,古堰旁铸刻的“担当”与“家国”,不止刻在石头上,也刻进了淮安的灵魂。
在两天的淮安之旅中,“走运团”遇见了许许多多的人,耕耘文博事业四十载的裴安年、用手书记录蒋坝发展历史的李法纬;听到了很多人的故事,运河畔的纤夫千百年负重前行、挑河工用肩挑起湖泊大河、水位监测员祖辈接续“为人民计水位”……这些淮安历史的见证者,怀揣对家乡深沉的爱,描绘出极具大运河色彩的淮安群像。淮安旅程的最后一站,“走运团”来到都天庙大众剧场,南船北马乐队带来一曲融合摇滚与淮剧的《小大姐》,让传统与现代在淮安的夜色里尽情碰撞。
淮安,凭借南下北上的要冲,九州贡道的转轴,漕运盐运的中枢,河道、漕运督府的驻节之地,成为大运河的南北枢纽。历史的风雨飘摇与文化的相互融合,赋予了淮安独特的底色和深厚的底蕴,让淮安人有底气在新时代里续写新的运河故事。走过淮安,“走运团”将舍舟登陆,开启北方运河城市的探索之旅。跟紧脚步,一同展开运河文化的崭新卷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