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放刺纪录片《放了我》第二季开播 上演现代电音人生活图鉴

3月4日,网易旗下电音品牌放刺FEVER策划出品的电音文化纪录片系列《放了我》第二季正式上线,网易云音乐《放了我》专题页、网易放刺公众号/视频号及各大视频平台同步连载中。本季由网易放刺联手网易云音乐共同推出,青年文化媒体“BIE别的”强势助阵,将镜头焦点从第一季中对电音行业的客观观察记录扩展至对女性、亚文化、儿童教育、民族音乐文化等话题的深度探究,时尚博主李怡霖TEN、鼓手刘为Mico、电子怪才高嘉丰、实验音乐人GUAN等友情出镜,展现一出大型现代电音人生活图鉴。



图鉴1:与自己和解,电音人的英雄主义


只有一种成功,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也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但依然选择热爱它。在《放了我》记录的这群电音人身上,这两种品质交叠重合,他们对成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对生活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式的热爱。


第一集《滚蛋吧,理解》以简洁明快的镜头语言,对“亚逼”这一乐观的群体进行了素描式呈现。



片中的每一个人在实现自由乌托邦之前,都经历了社会或者家庭的巨大误解;重压之下,他们不是乞求别人的理解,而是先和自己和解,电音就是他们自我疗愈的方式。


作为亚文化代表,电音文化长期存在于一个被主流裹挟的叙事体系中,如同电子游戏中常年存在的鸦片论,电音也被贴上了叛逆、小众甚至危险的标签。作为一个中性词,“亚逼”是在主流文化夹击和社会更新的洪流里,电音人在自嘲中坚持独立思考和独立发声的态度。


在即将播出的第二集《我不叫女DJ》里,另一个备受争议的群体——女性DJ大胆表达了她们的观点。



电子音乐行业是一个绝对的男性强势行业。无论是从业者还是爱好者,男性比例都远超女性。面对利用性别优势完成上位的恶意揣测,女性DJ用品质音乐有利回击。她们认为在电音圈没有捷径,也不应该自我设限,在音乐创作中她们实现了身份的殊途同归。


图鉴2:电音,演绎现代版的《归园田居》


面对物欲横流和人生浮沉,归隐成了中国文人的共同选择,在丝竹和南山之间,古代人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风骨。


如今,电子音乐促使更多现代人重返这种田园生活。“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在第三集《归隐者不遇》中,古老的诗意与一组现代性意象完美融合——乐器、潮人、名山、大川。不仅包括中国人,还有很多外国电音人也陶醉于中国的山水之间,找到了更多的创作灵感。



第五集《闷在鼓里的人》则从电子鼓乐的视角,探讨了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在鼓手刘为Mico看来,如今东方元素和西方电子乐结合的滥用,让创作失去了挑战性,在700年的土楼文化面前,这位电音苦行僧,努力穿过电音创作的“窄门”,找到两者内在的一致。



图鉴3:从数字原住民到后后后后浪



“和声音一起长大的孩子,音乐就是最好的玩具。”如果说00后是互联网的原住民,10后则是电子文化的原住民。他们在电子设备的包围下长大,和80后、90后父母一起沉浸在短视频APP以及音乐现场中。第四集《后后后后浪》,就展现了两位00后小朋友与电音的关系。


尼尔·波兹曼曾在《消失的童年》表达过电视时代传媒文化对童年影响的担忧。但事实上,当今孩童与电子产品之间的关系已经从电视时代的单向被动式接受上升至互动模式。家长们试图通过孩童与电子设备和教娱产品的互动,培养其独立审美能力。透过《放了我》的镜头,率先“吃螃蟹”的家长们表示电子音乐的律动感,对于孩子对节奏的感知,判断力和注意力提升,自我个性的打造,都大有裨益。



图鉴4:这届年轻人,从未内卷


电子音乐的普及发生在中国社会“内卷化”的大背景下。有一种声音认为,随着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进入到存量博弈,年轻人们要不选择低欲望生存、做“摸鱼划水”的打工人,要不只能做打鸡血的社畜。


但在《放了我》镜头下,热爱电音的年轻人们告诉我们还有第三条路——年轻人必须努力,但一定是以自己的方式,成为“特立独行的野兽”。这不仅是电音人的选择,也是现代文明人的归宿。



在第六集《我们终将成为野兽》中,实验电子音乐鬼才、网易放刺电音学院导师GUAN与学员正是这种精神的代表。看似平和的外表下,是一种既不妥协,也不偏执的力量。在一组面具的隐喻背后,是努力撕去标签,活得真实而坦然的每个电音人。


如果说《放了我》第一季是对电音行业怪相的“拨乱反正”,本季则是对“万物皆可电音”的深度解读。电子音乐绝非是投机取巧的跨界,也不是对流行文化的盲目迎合,而是一种可以极度包容和无限伸展的生活态度,不同性别、阶层、环境、族群、年龄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审美的最大公约数;所有弥漫的社会情绪,也都可以通过电音找到出口。当行业老炮儿袒露心声,当女DJ褪去舞台上的面具,当亚文化向主流发起夹击,原来电子音乐可以成为每一个人的乌托邦。


不平凡的2020年,每个平凡人都是英雄。在行业仍然深陷疫情阴霾的当下,网易放刺推出这样一部充满诚意的纪录片,展现的不仅是电音百态,更是一种人文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