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中轴线》特别直播:赵磊中轴线上探非遗,解锁掐丝珐琅技艺

在北京中轴线的千年文脉里,《最美中轴线》特别直播再次开启文化探索之旅。继非遗大漆修复体验后,赵磊又走进杨梅竹斜街,沉浸式体验了燕京八绝之一的掐丝珐琅工艺。这场非遗体验,让观众通过直播镜头,见证了传统与创新交织的文化魅力。

eee432c0f958c5ede98ae8217ebe887.jpg 

刚一进门赵磊就被花朝月令掐丝珐琅扇吸引。这些融合传统工笔画与现代设计的作品,以每月一花为主题,将牡丹、梅花等自然意象与古代月令文化结合,展现了非遗技艺的创造性转化。郭老师介绍,传统掐丝珐琅以紫铜为胎,通过制胎、掐丝、点蓝等六道工序完成,而现代创新则采用合金丝增强线条流畅性,让绘画性表达更自由。

3517c835-5513-40cf-8c33-ef482350b1a7.jpg

544062e3-42ef-4f90-bbee-01657e5933f8.jpg 

掐丝珐琅体验从拓图开始。赵磊选择了寓意着“好事发生”的“柿柿如意”图,他手持拓板,沿着柿子的纹样进行轮廓描摹,通过压力感应在画板上留下浅痕。这一环节不仅考验手部控制力,更需要理解画面的空间层次如大柿子遮挡小柿子的前后关系,需提前预判掐丝走向。郭老师示范时强调掐丝是立体的绘画,每根线条都是结构的骨骼。随后的掐丝环节堪称指尖上的舞蹈。赵磊捏着金丝,在镊子与手指的配合下塑造弧度,顺着丝的韧性顺势而为,就像编曲时寻找旋律的呼吸感。从勾勒柿子凹陷的脐部到弯曲树枝的自然弧度,每一个细节都需反复调整。当他完成第一个完整的柿子轮廓时,郭老师赞许道:“你的音乐节奏感帮了大忙,线条的疏密把控很有韵律。”

a840c5ec-51d4-4298-bd7e-654078c52076.jpg

42eb9f16-e429-4520-a891-38d627272754.jpg 

接下来就到了重要的点蓝环节。郭老师展示了100余种矿物珐琅料,这些经过淘洗、熔炼的颗粒,在高温下能熔成瓷釉般的光泽。赵磊手持滴管,在湿润的画板上逐点填色,就像给音乐加上和声,冷暖色调的搭配需要情感的直觉。他选择朱砂红为主色,通过深浅渐变表现柿子的饱满质感,又用白色珐琅点缀霜雪,营造深秋意境。传统点蓝讲究以丝为骨,以色润形,而现代创作更注重色彩层次的丰富性。郭老师演示了如何通过多次叠加实现水墨晕染效果,元代只有五种颜色,现在我们能调出雪山的通透、湖水的涟漪。这种材料特性与创作思维的碰撞,让赵磊感叹,原来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艺术语言。

60d28832-b3db-478e-bf6e-8855574ac096.jpg

8a67d1d2-d463-4054-8f24-cbdfc83128d2.jpg 

赵磊的《柿柿如意》珐琅画逐渐成型。看着自己亲手创作的作品,他感慨道:“掐丝时手要稳,心要静,就像写歌时需要反复打磨旋律。这种慢下来的专注,让我重新理解了匠心的含义。”郭老师则分享了家族四代守护珐琅技艺的故事。这场体验不仅是技艺的学习,更是文化基因的唤醒。这不是简单的工艺品,而是承载着吉祥寓意的文化载体。从元代宫廷到现代生活美学,掐丝珐琅始终以“器以载道”的方式,传递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永恒追求。

 700d6c18-33db-4015-980f-5035b16253a7.jpg

此次《最美中轴线》特别直播在北京时间APP为大家呈现,让传统文化与青春力量完成了一场鲜活的隔空对话。让年轻人跟着镜头钻进杨梅竹斜街的胡同深处,看赵磊捏着合金丝一点点弯出柿子的弧度,听郭老师讲珐琅料里藏着的故事。这里的每一秒都是流动的,赵磊点蓝时手微微发颤的细节被特写镜头放大,观众仿佛身临其境。这种即时的共鸣,让文化体验跳出了“看客”的身份,不是隔着玻璃看展品,而是实时边看边聊。

当观众为一抹蓝的晕染喝彩,当金丝与珐琅在中轴线上交织,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明基因的延续。这或许就是北京时间APP直播的意义:让老手艺从“过去时”变成“进行时”,让中轴线的故事,在每一次点击、每一条弹幕、每一份认真的注视里,一直鲜活下去。每个焊点都是历史的注脚,每粒珐琅都是未来的种子。这种将传统工艺转化为现代审美的实践,正是中轴线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生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