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婧霏《消亡史》上线,用极致的唯美主义解读人性本能

今日,陈婧霏新歌《消亡史》上线,贯穿全曲的唯美主义色彩,充满文学性和隐喻意义的歌词,既有着她一贯“画面式”的创作风格,又给人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体验——把戏剧场景带入音乐创作,用传说故事解读人性本能。

 陈婧霏《消亡史》上线.jpg

《消亡史》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王尔德唯美主义叙事的经典作品《莎乐美》,该故事讲述了纯情少女莎乐美为了追求圣人约翰的爱成疯成魔最终自我毁灭的故事,是一个令人又爱又恨又怜的悲剧角色。因此,陈婧霏以“莎乐美”为灵感,借由故事本身,揭开了人性深处的复杂和纠结。

 

在主歌部分,是舞台剧表现式的描写,仲夏月光,金色麦田,炙热呼吸,表现出了少女情愫萌芽的阶段;紧接副歌部分变奏,开始采用咏叹调式的表演形式抒情,浪漫刑场、嫉妒欲妄,又展现了莎乐美由爱生恨的疯狂转变。全曲唱罢,陈婧霏已经把王尔德作品的精髓展现在大众面前,把戏剧的内核重构在了音乐中。

 

“我欣赏所有极致的绽放,在最美的时候消亡,向生而死。”在看似荒诞的叙事背后,陈婧霏展现的是一种极致之美、之悲。莎乐美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她对爱纯粹而本能的追求,她的可悲之处,也在于她对占有和欲望的执念。这首歌更深层次的情感探索,实际上就是每一个人在感情世界的经历和审视,也因此能在最后点题处引发听者共鸣——除了诱惑,我什么都能抵挡。

 

作为陈婧霏全新专辑中释出的第三首歌,《消亡史》比《今晚》和《夏宫》有着更浓重的戏剧性和冲突感,也由此更平添了一份艺术色彩。同时,三首歌又有着一脉相承的创作理念,那就是用故事和意向填充音乐,用电影式的创作手法打造一个可视、可想象的音乐世界。这种理念,来自于陈婧霏个人的导演经历,也是她区别于其他唱作歌手的鲜明特色。据悉,这张专辑便是她自己的一次电影之旅,除了每一首歌本身代表着一个故事,音乐的创作过程也被陈婧霏打造为一部电影的拍摄过程。

 

《今晚》的都市情调,《夏宫》的浪漫色彩,《消亡史》的古典悲情,陈婧霏已经用三种不同的“拍摄手法”讲述了三个截然不同的电影故事,接下来,她还将带来怎样的惊喜,又将如何搭建她的世界呢?下周,拨开云雾,整专上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