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科学家的独白:为生命做最好,为成就做自己》
对大多数普通人而言,对“药”的认知,往往是随着健康出现问题,“久病成医”开始的。对于药品背后的制药企业,就更加充满了距离感,除非,真到了性命攸关的时刻,为了自己,或为了家人和朋友,才开始关注制药企业。
2018年,电影《我不是药神》的上映,将“无药可医,无药可用”的话题带到了公众视野中。面对癌症,“药”成了很多人的心头之痛。
直到6月23日晚,看了北京卫视《为你喝彩》播出的一集纪实节目,心中久久不能平静。通过片子,我了解了一粒抗癌药的价值,看到了中国制药人真实的工作状态,更对中国未来五年、十年、二十年创新药发展的未来充满期待。

 
远大抱负
“许多人觉得癌症说起来都是数字、是名词,但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

这部纪实节目的名字叫《抗癌——做中国老百姓吃得起的好药》,讲述的是中国创新药企业百济神州的故事。片子中一共出现了五个百济神州的代表人物:王晓东,吴晓滨,王志伟,李康,汪来。他们每个人都向我们传递了不同能量。
创始人之一,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晓东:“许多人觉得癌症说起来都是数字、是名词,但其实它就在我们身边。”

亲身感悟,这是王晓东的初心,更是百济的初心,因此王晓东立志带着毕生所学,为中国人民做最好的肿瘤药,更要让百济神州向世界证明,国外能做到的,中国也能做到,还能做得更好。
 
 
敢闯敢拼
“我一定要和这个公司成长到另一个高度。”

百济神州中国区总经理兼公司总裁,吴晓滨:“很多新产品要上市,上市了以后真能够救很多患者,能让很多患者生命延长,我们自己都感到很激动,而且做的事的话,能给别人带来巨大的受益。我肯定要陪伴这个公司走到另外一个台阶上,一定要和这个公司成长到另外一个高度,这是最起码的。”

吴晓滨博士是行业先锋,他分析政策,谈资本的助推,观人才的流动,并用亲身经历引领观众看到中国创新药发展的趋势,让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

坚韧不屈
“失败了就再来,一定要相信自己能找出那个化合物。”

百济神州化学研发负责人,王志伟:“我们做药的科学家有一个性格是什么呢?要不怕失败,反正你失败了再来呗,所以你要保持特别乐观的心情,承受打击能力要很强才行。得有信心,失败了就失败了我再来,我肯定能找出好的化合物。”

在镜头前志伟博士展现的乐观、不惧失败的科学家精神,几次三番感染到我们。研发新药的寂寞,我们早有耳闻。但制药过程中究竟要经历多少次失败,我们却不得而知。他不曾着力描摹研发之艰辛,而是用一声声爽朗的笑容,轻松的语气,讲述实验室里成千上万个化学步骤背后的故事。

因材施教
“我们用人做事,而非有事选人。”

百济神州生物药研发负责人,李康:“有的公司是找人做事,也就是说他把事情划下来了,然后找个人来做这个事,但是有的人是找人,让这个人去发挥,让他去做事,我不给你划事,让你自己来想你能干什么,我觉得这个是王晓东他们两个都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们当时就根本没有给我划定要做什么东西,只划了一个非常非常大的圈,这个圈就是生物药。 ”

通过李康博士,我们能看到百济神州用人的气度,给你充分的自由,让你享受你的兴趣发挥,让你充分成长。李康博士幸福的职业感受,溢于言表。这确实感染人,让每一个在北京奋斗的伙伴都能看到希望,感受到城市给予人才充分的事业空间,这一切那么诱人又那么美好。

年少有为
“我们真正意义上帮到了病人,这是特别有成就感的事。”

百济神州全球研究临床运营、生物统计暨亚太临床开发负责人,汪来:“英文名字BeiGene,Gene的话是生物制药公司,BeiGene其实就是代表的是北京,代表的是China这点非常重要。所以我希望每一个人当加入这行业的时候,你现在是在百济,如果哪天你离开百济了你同样有这一份责任感,我们要为中国制药做些事”

汪来博士让我们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充满热情又无比冷静;他们全力奔跑,心无旁骛;他们放眼百年为同一个目标忙碌;他们不甘中国制药落后,他们励志要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患者做最好的肿瘤药。
 
    面对时间、生命和利益的角逐,我们都曾感叹,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自己国家就能研发出用得起的抗癌药,那该多好,那么多生命,也许就不用焦灼无力的等待。
令人庆幸的是,《为你喝彩》带我们认识了这么一家企业:成立八年,放眼百年,虽然年轻,但却已创造惊人的成绩,它的格局更是着眼中国乃至世界制药之未来。

 《为你喝彩》也带我们走进了这样一种人才观,领略了这样一种人才环境:责任源于初心,自由创造价值,创新则带来突破;政策开放、资本支持、人才回流,这一切提供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契机,中国本土创新药企正抓住每一个机遇加速奔跑。
    那么我们可以不再焦虑,而是满怀期待:相信中国创新制药的未来,定不负所托。







责任编辑:爨畲黹